庆祝建团100周年|学习百年团史 追寻信仰之光 第一讲:社会的变迁和青年群体的集结
发布时间:2022-03-28 15:30:26 作者:包头热力
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年栉风沐雨,共青团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前赴后继、砥砺奋进、勇当先锋,充分展现了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担当作用。
为庆祝建团百年,进一步激励集团公司广大团员青年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党的二十大,汇聚起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青春力量。包头热力集团团委特别开设“包热青年学习有声”栏目,将持续组织广大团员青年以语音播报+文字说明的形式开展团史知识学习分享,共同感悟百年团史辉煌历程,追寻信仰之光,勇担青春使命。
第一讲:社会的变迁和青年群体的集结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鸦片加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从此,西方和东方侵略者纷至沓来,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列强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到20世纪初,中国已经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沦落到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境地。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敌和改革现状,同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进行了长期英勇顽强的斗争。但是,直至辛亥革命前,一次次的反抗和斗争都失败了。尽管在1911年,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辛亥革命以同旧的反动势力的妥协而告终,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依然压在中国人民头上,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中。
为了民族复兴,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探索。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翌年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号召青年争人权以求个性解放,兴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号召青年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担负起青春中华之创造的神圣使命。以陈独秀、李大钊为旗手,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向传统的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蔡元培1917年1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倡学术上“兼容并包”,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总部随之迁至北京,并以北京大学为核心,聚集了李大钊等一批《新青年》的主要编撰者。从此,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击和动摇了长期以来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唤醒了一代青年。
正当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中国青年作为社会群体集结、形成之际,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的爆发第一次把社会主义这一书本上的学说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这场在科学社会主义旗帜下进行的革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中国出现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是中国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人。他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预言:十月革命掀动的潮流不可阻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此后,新文化运动逐步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转变为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各地出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年进步社团,比较有名的有:北京一部分学生组织的跨校际的学生救国会(初名爱国会);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成立的新潮社;北京大学学生邓中夏等成立的国民杂志社、平民教育讲演团;湖北中华大学学生恽代英等在武汉创办的互助社;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毛泽东和蔡和森在长沙组织的新民学会等。这些青年社团的出现,表明中国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开始认识到自身的地位和责任,认识到联合起来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要。
1919年上半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 “和平会议”。会议拒绝了属于战胜国一方的中国提出的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规定战败的德国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北洋军阀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准备在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舆论哗然,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中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的愤怒像火山一样喷发。青年学生率先在北京点燃了反帝爱国的火焰,发动了五四爱国运动。
5月3日晚,北京大学法科礼堂挤满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代表。国民杂志社、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的成员是这次集会的主持者和积极参加者。大家一致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损害中国主权及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会场群情激奋,口号声不断。据五四运动的参加者许德珩回忆:
北京大学法科学生谢绍敏悲愤填膺,当场将中指啮破,裂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字,揭之于众。这就更激励了全体学生的情绪,于是决定第二天即5月4日早上全体游行示威。
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集会,举行声势浩大的爱国示威游行。学生们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一致要求北洋政府拒绝签约,严惩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游行学生遭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的游行队伍
6月3日,学生重新走上街头讲演,大批学生被捕。6月5日,上海工人、商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罢市运动。随后,这一运动扩展到20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五四运动突破了青年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发展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性革命运动。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斗争的主力由学生转为工人。
迫于压力,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它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比较完整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一文,明确宣布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李大钊还和邓中夏等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中国最早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先进青年的觉醒。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到民间去,在工人中开办学校,组织工会。这些人后来成为共产党和青年团的早期骨干。